Skype即將走入歷史 如何由盛轉衰失去領先地位

Skype即將走入歷史 如何由盛轉衰失去領先地位

隨著Y2K的風潮崛起,讓在2000年代長大的我發現,我所熟悉的現在式已經成為過去式和復古的象徵,而本週又有另一個名字即將走入歷史:Skype。在2011年以高價85億美金收購Skype的微軟在本週正式宣布,曾經是跨國網路視訊和通訊電話軟體代名詞的Skype將在2025年5月初停止提供服務,所有原先的數據和服務將併入微軟目前最大的通訊平台Teams上面。我還記得小時候看到Skype的驚喜感,原來跨國通訊不只有家用電話的選項,而且以前的越洋電話也不便宜,甚至到後來有視訊的功能,都讓通訊成本大幅降低,一直到今年,我都還是有使用Skype,因為利用Skype打越洋電話到台灣的手機或市話非常方便跟便宜,有時候我會用Skype來處理台灣的銀行問題或是打給廠商。

Skype的起源

2003年8月,全球首個主打網路語音通話(VoIP)的服務正式上線——這就是Skype。Skype這個名字其實是「Sky Peer to Peer」的縮寫,象徵著一種基於點對點技術的空中通訊網絡。最早的 Skype版本功能十分陽春,只能提供於電腦之間的語音通話,直到後續更新版本推出後,Skype才開放了付費撥打市話與手機的功能,逐步邁向更廣泛的應用場景。而到了2005年,Skype迎來關鍵性的突破,首次加入視訊通話功能,徹底改變了網路通訊的格局。

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

同年Skype的用戶數量暴增,創辦三年後使用者突破了1億大關,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網路通訊軟體之一,也吸引到了eBay的注意。電商巨頭eBay馬上以高達25億美金的價格收購Skype,試圖將Skype整合進自家平台,希望提供eBay市集平台上買家與賣家一個順暢的互動管道。

在eBay的管理下,Skype逐步調整策略,從單純的語音與視訊通話工具,轉向更強調社交連結的平台。2006年5月,Skype推出「Skypecast」功能,讓最多100名使用者可以進行大型語音對話,形式類似於由主持人管理的聊天室。(感覺有點像是Clubhouse的前身)除此之外,Skype的使用場景更進一步擴展到商務領域,成為企業與組織內部溝通的新選擇。

儘管Skype擁有龐大的用戶數,但eBay始終未能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來變現這筆交易。內部高層的不滿情緒日益升溫,最終,eBay在2008年選擇「止血」,承認對Skype的估值過高,並逐步撤出這筆投資。

雖然經歷了一系列的功能和產品更新失誤,Skype在2010年底時也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更是像Google一樣成為動詞,許多人與其使用我會打電話給你,已經開始改用我會Skype你來代稱打電話或視訊通話。

微軟的85億豪賭 Skype如何錯失行動通訊世代

2011年5月,時任微軟執行長Steve Ballmer做出了一個出乎意料的大膽決定,以85億美金的天價收購Skype,這比當時Skype內部估值溢價40%。也是微軟當時公司史上最大規模的併購案,而 Skype也成為微軟布局行動通訊時代的重要戰略拼圖。然而,這場豪賭最終並未如Ballmer預期般帶來成功。

在Skype仍在努力適應微軟生態時,新的競爭對手已經開始搶占市場。Telegram、Snapchat、WeChat和WhatsApp等新創應用程式迅速崛起,並且解決了Skype長期無法克服的問題,例如即時訊息同步、多裝置整合與更流暢的行動端體驗。在2011年開始,全球消費者開始大幅度使用智慧型手機,蘋果的iPhone市占率逐步攀升,而該公司也推出自家的視訊軟體Facetime,並且以內建程式的方式自動將Facetime安裝在所有使用者的手機預設程式中,帶動整體Facetime使用比例。

與此同時,微軟希望將Skype打造成更商務導向的通訊軟體,因此將其納入Office事業部,使 Skype被迫同時服務企業與消費市場,試圖成為商業工具與社交平台的雙棲應用。這種混亂的定位,讓Skype無法在任何一個領域真正脫穎而出。

當Slack進入商務市場並快速成長時,Skype的問題已經開始浮現,許多用戶抱怨核心功能逐漸失靈,通話無故中斷、未接來電通知錯誤、跨裝置訊息同步不穩等問題層出不窮。

微軟雖然試圖修復這些技術問題,但不斷變動的設計反而讓用戶更加不滿。其中,微軟曾一度試圖將Skype打造成類似 Snapchat 的介面,卻因為反應不良而迅速被棄用。這些混亂的策略,使 Skype在市場競爭中逐漸被邊緣化。

微軟自己的內部競爭

微軟現任CEO Satya Nadella在2014年接任Steve Ballmer成為微軟掌舵人,開始進行一系列改革,與此同時,其他替代方案正在悄悄崛起,不僅提供相同功能,而且免費,還省去了部分無關緊要的花俏功能。當Skype原地踏步,甚至出現倒退時,Zoom等對手則持續優化,新增更符合需求的功能,提升通話品質,大幅減少斷線狀況。

就連微軟自己也承認Skype問題重重。該公司於2016年11月推出Teams,目標是進軍企業市場,直接與Slack競爭,並逐步將視訊通話功能整合進Teams。到了2017年9月的Ignite開發者大會,微軟正式宣布Skype商務版將被Teams取代。十八個月後,微軟更進一步表示,連一般消費者版本的 Skype也將由Teams接棒。

根據數據顯示,Skype在2016年仍然擁有超過三億的每月活躍用戶,但是這個數字到2023年已經大幅度下降到3千6百萬月活躍用戶了。

失去最後一搏的大好機會

2020年初,全球因爲疫情而開始居家辦公,工作場合的溝通和商務會議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數位轉型,但是原本應該是Skype和Teams的大好機會,卻成為Zoom的逆轉優勢,根據Creative Strategies在2020年4月對1,110家美國企業進行的調查,27%的企業主要使用Zoom進行視訊通話與會議,相較之下,使用Teams的比例為18%,而仍在使用Skype 的僅剩15%。在此前的過去幾年,有許多公司悄悄地從Skype轉向Zoom,主要原因來自於Skype持續推出與核心功能無關的額外功能,卻忽略了服務的根本價值,提供高品質的視訊通話。

或許這和行銷有關,當時已經有許多人把Skype視為過去式的視訊通話工具了,這種印象也反映在媒體對視訊會議的報導中。根據外媒Wired的報導,在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期間,Skype一直是媒體討論視訊會議時的主角。然而,當記者開始推薦軟體時,Zoom的曝光度逐漸超越Skype,甚至擠下其他競爭對手。

2020年3月,Skype出現在5萬篇報導中,而Zoom則有6萬篇則相關文章。到了4月,Skype的報導數量幾乎持平,仍維持在5萬篇,但Zoom的討論度卻爆炸性成長,飆升至將近20萬篇,正式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或許其中一個重點是因為Zoom的股價在2020年狂漲了425%)

而在疫情之後,Zoom和Slack也成為主流企業通訊軟體,其中包括Slack能夠輕鬆與其他工作軟體(Google, Zoom和其他平台)整合,讓使用者不需要擔心使用順暢和介面老舊等問題。

而在微軟大力推動Teams整合以及AI的功能之下,Skype的定位顯得越來越尷尬,團隊也很難推出突破創舉的新功能,也導致最終微軟將Skype寫入歷史,也為這個曾經價值來到85億美金的服務劃下句點,在企業收購中,似乎也是在賭一把,成功的收購讓公司飛上天,但是更多的是收購之後,無法與原本公司的服務產生連結,最終被晾在一旁,只能面對結束的命運。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

請注意,留言須先通過審核才能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