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補充資料

Skype即將走入歷史 如何由盛轉衰失去領先地位

Skype即將走入歷史 如何由盛轉衰失去領先地位

隨著Y2K的風潮崛起,讓在2000年代長大的我發現,我所熟悉的現在式已經成為過去式和復古的象徵,而本週又有另一個名字即將走入歷史:Skype。在2011年以高價85億美金收購Skype的微軟在本週正式宣布,曾經是跨國網路視訊和通訊電話軟體代名詞的Skype將在2025年5月初停止提供服務,所有原先的數據和服務將併入微軟目前最大的通訊平台Teams上面。我還記得小時候看到Skype的驚喜感,原來跨國通訊不只有家用電話的選項,而且以前的越洋電話也不便宜,甚至到後來有視訊的功能,都讓通訊成本大幅降低,一直到今年,我都還是有使用Skype,因為利用Skype打越洋電話到台灣的手機或市話非常方便跟便宜,有時候我會用Skype來處理台灣的銀行問題或是打給廠商。 Skype的起源 2003年8月,全球首個主打網路語音通話(VoIP)的服務正式上線——這就是Skype。Skype這個名字其實是「Sky Peer to Peer」的縮寫,象徵著一種基於點對點技術的空中通訊網絡。最早的 Skype版本功能十分陽春,只能提供於電腦之間的語音通話,直到後續更新版本推出後,Skype才開放了付費撥打市話與手機的功能,逐步邁向更廣泛的應用場景。而到了2005年,Skype迎來關鍵性的突破,首次加入視訊通話功能,徹底改變了網路通訊的格局。 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 同年Skype的用戶數量暴增,創辦三年後使用者突破了1億大關,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網路通訊軟體之一,也吸引到了eBay的注意。電商巨頭eBay馬上以高達25億美金的價格收購Skype,試圖將Skype整合進自家平台,希望提供eBay市集平台上買家與賣家一個順暢的互動管道。 在eBay的管理下,Skype逐步調整策略,從單純的語音與視訊通話工具,轉向更強調社交連結的平台。2006年5月,Skype推出「Skypecast」功能,讓最多100名使用者可以進行大型語音對話,形式類似於由主持人管理的聊天室。(感覺有點像是Clubhouse的前身)除此之外,Skype的使用場景更進一步擴展到商務領域,成為企業與組織內部溝通的新選擇。 儘管Skype擁有龐大的用戶數,但eBay始終未能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來變現這筆交易。內部高層的不滿情緒日益升溫,最終,eBay在2008年選擇「止血」,承認對Skype的估值過高,並逐步撤出這筆投資。 雖然經歷了一系列的功能和產品更新失誤,Skype在2010年底時也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更是像Google一樣成為動詞,許多人與其使用我會打電話給你,已經開始改用我會Skype你來代稱打電話或視訊通話。 微軟的85億豪賭 Skype如何錯失行動通訊世代 2011年5月,時任微軟執行長Steve Ballmer做出了一個出乎意料的大膽決定,以85億美金的天價收購Skype,這比當時Skype內部估值溢價40%。也是微軟當時公司史上最大規模的併購案,而 Skype也成為微軟布局行動通訊時代的重要戰略拼圖。然而,這場豪賭最終並未如Ballmer預期般帶來成功。 在Skype仍在努力適應微軟生態時,新的競爭對手已經開始搶占市場。Telegram、Snapchat、WeChat和WhatsApp等新創應用程式迅速崛起,並且解決了Skype長期無法克服的問題,例如即時訊息同步、多裝置整合與更流暢的行動端體驗。在2011年開始,全球消費者開始大幅度使用智慧型手機,蘋果的iPhone市占率逐步攀升,而該公司也推出自家的視訊軟體Facetime,並且以內建程式的方式自動將Facetime安裝在所有使用者的手機預設程式中,帶動整體Facetime使用比例。 與此同時,微軟希望將Skype打造成更商務導向的通訊軟體,因此將其納入Office事業部,使 Skype被迫同時服務企業與消費市場,試圖成為商業工具與社交平台的雙棲應用。這種混亂的定位,讓Skype無法在任何一個領域真正脫穎而出。 當Slack進入商務市場並快速成長時,Skype的問題已經開始浮現,許多用戶抱怨核心功能逐漸失靈,通話無故中斷、未接來電通知錯誤、跨裝置訊息同步不穩等問題層出不窮。 微軟雖然試圖修復這些技術問題,但不斷變動的設計反而讓用戶更加不滿。其中,微軟曾一度試圖將Skype打造成類似 Snapchat 的介面,卻因為反應不良而迅速被棄用。這些混亂的策略,使 Skype在市場競爭中逐漸被邊緣化。 微軟自己的內部競爭 微軟現任CEO Satya Nadella在2014年接任Steve Ballmer成為微軟掌舵人,開始進行一系列改革,與此同時,其他替代方案正在悄悄崛起,不僅提供相同功能,而且免費,還省去了部分無關緊要的花俏功能。當Skype原地踏步,甚至出現倒退時,Zoom等對手則持續優化,新增更符合需求的功能,提升通話品質,大幅減少斷線狀況。...

Skype即將走入歷史 如何由盛轉衰失去領先地位

隨著Y2K的風潮崛起,讓在2000年代長大的我發現,我所熟悉的現在式已經成為過去式和復古的象徵,而本週又有另一個名字即將走入歷史:Skype。在2011年以高價85億美金收購Skype的微軟在本週正式宣布,曾經是跨國網路視訊和通訊電話軟體代名詞的Skype將在2025年5月初停止提供服務,所有原先的數據和服務將併入微軟目前最大的通訊平台Teams上面。我還記得小時候看到Skype的驚喜感,原來跨國通訊不只有家用電話的選項,而且以前的越洋電話也不便宜,甚至到後來有視訊的功能,都讓通訊成本大幅降低,一直到今年,我都還是有使用Skype,因為利用Skype打越洋電話到台灣的手機或市話非常方便跟便宜,有時候我會用Skype來處理台灣的銀行問題或是打給廠商。 Skype的起源 2003年8月,全球首個主打網路語音通話(VoIP)的服務正式上線——這就是Skype。Skype這個名字其實是「Sky Peer to Peer」的縮寫,象徵著一種基於點對點技術的空中通訊網絡。最早的 Skype版本功能十分陽春,只能提供於電腦之間的語音通話,直到後續更新版本推出後,Skype才開放了付費撥打市話與手機的功能,逐步邁向更廣泛的應用場景。而到了2005年,Skype迎來關鍵性的突破,首次加入視訊通話功能,徹底改變了網路通訊的格局。 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 同年Skype的用戶數量暴增,創辦三年後使用者突破了1億大關,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網路通訊軟體之一,也吸引到了eBay的注意。電商巨頭eBay馬上以高達25億美金的價格收購Skype,試圖將Skype整合進自家平台,希望提供eBay市集平台上買家與賣家一個順暢的互動管道。 在eBay的管理下,Skype逐步調整策略,從單純的語音與視訊通話工具,轉向更強調社交連結的平台。2006年5月,Skype推出「Skypecast」功能,讓最多100名使用者可以進行大型語音對話,形式類似於由主持人管理的聊天室。(感覺有點像是Clubhouse的前身)除此之外,Skype的使用場景更進一步擴展到商務領域,成為企業與組織內部溝通的新選擇。 儘管Skype擁有龐大的用戶數,但eBay始終未能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來變現這筆交易。內部高層的不滿情緒日益升溫,最終,eBay在2008年選擇「止血」,承認對Skype的估值過高,並逐步撤出這筆投資。 雖然經歷了一系列的功能和產品更新失誤,Skype在2010年底時也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更是像Google一樣成為動詞,許多人與其使用我會打電話給你,已經開始改用我會Skype你來代稱打電話或視訊通話。 微軟的85億豪賭 Skype如何錯失行動通訊世代 2011年5月,時任微軟執行長Steve Ballmer做出了一個出乎意料的大膽決定,以85億美金的天價收購Skype,這比當時Skype內部估值溢價40%。也是微軟當時公司史上最大規模的併購案,而 Skype也成為微軟布局行動通訊時代的重要戰略拼圖。然而,這場豪賭最終並未如Ballmer預期般帶來成功。 在Skype仍在努力適應微軟生態時,新的競爭對手已經開始搶占市場。Telegram、Snapchat、WeChat和WhatsApp等新創應用程式迅速崛起,並且解決了Skype長期無法克服的問題,例如即時訊息同步、多裝置整合與更流暢的行動端體驗。在2011年開始,全球消費者開始大幅度使用智慧型手機,蘋果的iPhone市占率逐步攀升,而該公司也推出自家的視訊軟體Facetime,並且以內建程式的方式自動將Facetime安裝在所有使用者的手機預設程式中,帶動整體Facetime使用比例。 與此同時,微軟希望將Skype打造成更商務導向的通訊軟體,因此將其納入Office事業部,使 Skype被迫同時服務企業與消費市場,試圖成為商業工具與社交平台的雙棲應用。這種混亂的定位,讓Skype無法在任何一個領域真正脫穎而出。 當Slack進入商務市場並快速成長時,Skype的問題已經開始浮現,許多用戶抱怨核心功能逐漸失靈,通話無故中斷、未接來電通知錯誤、跨裝置訊息同步不穩等問題層出不窮。 微軟雖然試圖修復這些技術問題,但不斷變動的設計反而讓用戶更加不滿。其中,微軟曾一度試圖將Skype打造成類似 Snapchat 的介面,卻因為反應不良而迅速被棄用。這些混亂的策略,使 Skype在市場競爭中逐漸被邊緣化。 微軟自己的內部競爭 微軟現任CEO Satya Nadella在2014年接任Steve Ballmer成為微軟掌舵人,開始進行一系列改革,與此同時,其他替代方案正在悄悄崛起,不僅提供相同功能,而且免費,還省去了部分無關緊要的花俏功能。當Skype原地踏步,甚至出現倒退時,Zoom等對手則持續優化,新增更符合需求的功能,提升通話品質,大幅減少斷線狀況。...

Notion 的崛起:從危機到百億估值

Notion 的崛起:從危機到百億估值

說到數位筆記和生產力工具,Notion絕對是許多人的首選,這是一款結合筆記、專案管理、數據庫和協作功能的實用工作平台,這間成長性十足的新創最新估值達到100億美金,但是在 2015 年,Notion 也曾經瀕臨倒閉。 於是,創辦人 Ivan Zhao 和 Simon Last 離開舊金山,搬到日本京都,專心打造產品。 而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關鍵有兩點: 1. 專注打造的產品 2. 社群優先之下的爆炸性成長 讓我們來了解這個精彩的故事。 創立與初期挫折Ivan 和 Simon 於 2013 年創立了 Notion,目標是讓沒有技術背景的創作者和創業家能夠在不寫程式碼的情況下打造自己的工具。 2015 年,他們推出了測試版,結果卻徹底失敗了。沒有用戶,回饋也奇差無比,系統經常當機,資金也快燒完了。 重整旗鼓 所以他們決定裁掉僅有的幾名員工,離開舊金山的辦公室,搬到日本京都,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決定。 "那裡沒有人會說英文,我們也不會說日文。所以除了寫程式之外,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做。" Ivan...

Notion 的崛起:從危機到百億估值

說到數位筆記和生產力工具,Notion絕對是許多人的首選,這是一款結合筆記、專案管理、數據庫和協作功能的實用工作平台,這間成長性十足的新創最新估值達到100億美金,但是在 2015 年,Notion 也曾經瀕臨倒閉。 於是,創辦人 Ivan Zhao 和 Simon Last 離開舊金山,搬到日本京都,專心打造產品。 而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關鍵有兩點: 1. 專注打造的產品 2. 社群優先之下的爆炸性成長 讓我們來了解這個精彩的故事。 創立與初期挫折Ivan 和 Simon 於 2013 年創立了 Notion,目標是讓沒有技術背景的創作者和創業家能夠在不寫程式碼的情況下打造自己的工具。 2015 年,他們推出了測試版,結果卻徹底失敗了。沒有用戶,回饋也奇差無比,系統經常當機,資金也快燒完了。 重整旗鼓 所以他們決定裁掉僅有的幾名員工,離開舊金山的辦公室,搬到日本京都,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決定。 "那裡沒有人會說英文,我們也不會說日文。所以除了寫程式之外,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做。" Ivan...

本週補充資料(Jan17 - Jan20)

本週補充資料(Jan17 - Jan20)

1/17(一)S4EP106相關連結 銀行最新財報 JPMorgan shares fall 6% after CFO lowers guidance on ‘headwinds’ including wage inflation Citigroup’s Quarterly Profit Falls 26% Netflix漲價資訊 ‘Menace to public health’: 270 doctors criticize Spotify over...

本週補充資料(Jan17 - Jan20)

1/17(一)S4EP106相關連結 銀行最新財報 JPMorgan shares fall 6% after CFO lowers guidance on ‘headwinds’ including wage inflation Citigroup’s Quarterly Profit Falls 26% Netflix漲價資訊 ‘Menace to public health’: 270 doctors criticize Spotify over...

本週補充資料(Jan10 - Jan13)

本週補充資料(Jan10 - Jan13)

1/10(一)S4EP102相關連結 Fanatics acquires Topps' trading cards and collectables businesses Fanatics’ NFT company is worth $1.5 billion, and NFL legend Peyton Manning now owns a stake NBA, MLB, NFL, And NHL...

本週補充資料(Jan10 - Jan13)

1/10(一)S4EP102相關連結 Fanatics acquires Topps' trading cards and collectables businesses Fanatics’ NFT company is worth $1.5 billion, and NFL legend Peyton Manning now owns a stake NBA, MLB, NFL, And NHL...

本週補充資料(Dec27 -Dec30)

本週補充資料(Dec27 -Dec30)

12/27(一)S4EP94 相關連結 Shopify vs. GoDaddy: Which Should You Use? Holiday Sales Jump 8.5% as U.S. Consumers Return to Retailers Americans paid off a record $83 billion in credit card debt...

本週補充資料(Dec27 -Dec30)

12/27(一)S4EP94 相關連結 Shopify vs. GoDaddy: Which Should You Use? Holiday Sales Jump 8.5% as U.S. Consumers Return to Retailers Americans paid off a record $83 billion in credit card debt...

本週補充資料(Dec20 -Dec23)

本週補充資料(Dec20 -Dec23)

12/20(一)S4EP90 相關連結 Inventory Shortages Could Make Holiday 2021 The Year of the Gift Card Rivian IPO: What Happened and Why it Matters Rivian Q3 2021 Shareholder Letter 12/21(二)S4EP91 相關連結 Bank of...

本週補充資料(Dec20 -Dec23)

12/20(一)S4EP90 相關連結 Inventory Shortages Could Make Holiday 2021 The Year of the Gift Card Rivian IPO: What Happened and Why it Matters Rivian Q3 2021 Shareholder Letter 12/21(二)S4EP91 相關連結 Bank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