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書單/電子報分享

好書推薦《保持真誠》──無論如何,都要對朋友真誠,對自己真誠,對自己可能成為的那人保持真誠。

好書推薦《保持真誠》──無論如何,都要對朋友真誠,對自己真誠,對自己可能成為的那人保持真誠。

前幾個禮拜在飛往日本的長途飛機上看完了兩本書,分別是以1960年代加州為背景,前幾年在國外非常紅的女性勵志故事《化學課》以及首屆普立茲自傳文學獎得獎作品《Stay True保持真誠》,這兩本書都我都非常喜歡,特別是《Stay True保持真誠》,可能因為身為移民的第一代,在看到作者寫的很多青春回憶時,會讓我有不一樣的思考,了解到過去的台灣移民的一些經歷,我覺得很棒。 在書中,作者徐華按時間線性書寫,娓娓道出自己成長與尋找歸屬的過程。台灣移民第二代的他,一九七七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後隨父母搬遷、定居加州灣區。一家三口的生活,在徐華上高中後出現變化,台灣半導體產業起飛,他的父親因此調回台灣工作、與家人分隔兩地,靠著兩台傳真機維繫感情。 其中一段講到每次學校放整個星期的假,他和媽媽就會飛回台灣找爸爸,但他並不想,因爲到了那時能說話的對象只有父母與他們的中年朋友,他說他不懂為什麼爸媽想回一個,他們當初選擇離開的地方,這段也讓我感到百感交集。 很感謝作者這麼坦誠的和我們分享他的青春回憶,好像我也經歷過了一次。記得剛到加拿大時,有次去逛Costco看到一對父子在開心的吃熱狗堡,那一刻的我心裡很羨慕,羨慕移民第二代身邊有保護自己的家人,似乎不用像我們需要自己摸爬打滾,或是在遇到困難時害怕和遠方的家人分享讓人擔憂,但看完這本書,我也能夠理解原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世界裡努力前行。 去年冬天是第一次有家人來加拿大找我們,除了非常興奮之外,我和Tony也使出渾身解數把所有口袋名單都拿了出來,看見家人開心滿足的度過旅程的那一刻,才發現自己其實也有能力達成所有自己想要的事情,原以為需要的是家人的保護傘,但其實你也能成為別人的保護傘,甚至是自己的保護傘。 最近我時常在想,關於反思自己人生的問題,或許成熟代表著我們開始能夠反思自己的人生,去了解自己是誰,如何變成現在的樣子,如何和過去和解,最重要的是,對自己誠實,以及清楚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不是跟著社會上看似制定好的路,走到底才發現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一個人有沒有反思自己的能力,差別是非常大的。 這本書的書名Stay True,是徐華與好友Ken私下在信件結尾使用的祝福語,意即「保持真誠」──無論如何,都要對朋友真誠,對自己真誠,對自己可能成為的那人保持真誠。 你若是不真心,為何要邀我們進入你的回憶? |同場加映 我也很喜歡的作家陳思宏寫了保持真誠這本書的推薦文,我覺得也寫得很棒,分享給大家其中一段: 「徐華經歷柏克萊與哈佛的多年養成,知識分子不斷書寫養成的精煉英文,適合朗讀,反覆讀,拆解,讀著讀著,讀出眼淚,飄出氣味,勾勒一群美國大學生的悲歡濃烈慘淡。 真心。作者必須真心,自剖,不保留,傻的笨的蠢的,不粉飾,寫出來。在台灣有許多散文真偽辯論,想讀真心行文,請來讀徐華。如此個人私密的傷逝回憶,怎麼會有人讀呢?結果分明有很多人讀,書評佳言群唱,書暢銷,也得了普立茲獎。你若是不真心,為何要邀我們進入你的回憶?真心是標準配備,基本,卻,時常被很多人刻意搞丟。我最怕讀很多名人的回憶自傳,噁心死了。噁心,因為根本不真心。偏偏大家最愛不真心,越虛假的文字雞湯,大家越拚命銘記。假死了,你們花那麼多時間假惺惺,到底累不累。」

好書推薦《保持真誠》──無論如何,都要對朋友真誠,對自己真誠,對自己可能成為的那人保持真誠。

前幾個禮拜在飛往日本的長途飛機上看完了兩本書,分別是以1960年代加州為背景,前幾年在國外非常紅的女性勵志故事《化學課》以及首屆普立茲自傳文學獎得獎作品《Stay True保持真誠》,這兩本書都我都非常喜歡,特別是《Stay True保持真誠》,可能因為身為移民的第一代,在看到作者寫的很多青春回憶時,會讓我有不一樣的思考,了解到過去的台灣移民的一些經歷,我覺得很棒。 在書中,作者徐華按時間線性書寫,娓娓道出自己成長與尋找歸屬的過程。台灣移民第二代的他,一九七七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後隨父母搬遷、定居加州灣區。一家三口的生活,在徐華上高中後出現變化,台灣半導體產業起飛,他的父親因此調回台灣工作、與家人分隔兩地,靠著兩台傳真機維繫感情。 其中一段講到每次學校放整個星期的假,他和媽媽就會飛回台灣找爸爸,但他並不想,因爲到了那時能說話的對象只有父母與他們的中年朋友,他說他不懂為什麼爸媽想回一個,他們當初選擇離開的地方,這段也讓我感到百感交集。 很感謝作者這麼坦誠的和我們分享他的青春回憶,好像我也經歷過了一次。記得剛到加拿大時,有次去逛Costco看到一對父子在開心的吃熱狗堡,那一刻的我心裡很羨慕,羨慕移民第二代身邊有保護自己的家人,似乎不用像我們需要自己摸爬打滾,或是在遇到困難時害怕和遠方的家人分享讓人擔憂,但看完這本書,我也能夠理解原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世界裡努力前行。 去年冬天是第一次有家人來加拿大找我們,除了非常興奮之外,我和Tony也使出渾身解數把所有口袋名單都拿了出來,看見家人開心滿足的度過旅程的那一刻,才發現自己其實也有能力達成所有自己想要的事情,原以為需要的是家人的保護傘,但其實你也能成為別人的保護傘,甚至是自己的保護傘。 最近我時常在想,關於反思自己人生的問題,或許成熟代表著我們開始能夠反思自己的人生,去了解自己是誰,如何變成現在的樣子,如何和過去和解,最重要的是,對自己誠實,以及清楚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不是跟著社會上看似制定好的路,走到底才發現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一個人有沒有反思自己的能力,差別是非常大的。 這本書的書名Stay True,是徐華與好友Ken私下在信件結尾使用的祝福語,意即「保持真誠」──無論如何,都要對朋友真誠,對自己真誠,對自己可能成為的那人保持真誠。 你若是不真心,為何要邀我們進入你的回憶? |同場加映 我也很喜歡的作家陳思宏寫了保持真誠這本書的推薦文,我覺得也寫得很棒,分享給大家其中一段: 「徐華經歷柏克萊與哈佛的多年養成,知識分子不斷書寫養成的精煉英文,適合朗讀,反覆讀,拆解,讀著讀著,讀出眼淚,飄出氣味,勾勒一群美國大學生的悲歡濃烈慘淡。 真心。作者必須真心,自剖,不保留,傻的笨的蠢的,不粉飾,寫出來。在台灣有許多散文真偽辯論,想讀真心行文,請來讀徐華。如此個人私密的傷逝回憶,怎麼會有人讀呢?結果分明有很多人讀,書評佳言群唱,書暢銷,也得了普立茲獎。你若是不真心,為何要邀我們進入你的回憶?真心是標準配備,基本,卻,時常被很多人刻意搞丟。我最怕讀很多名人的回憶自傳,噁心死了。噁心,因為根本不真心。偏偏大家最愛不真心,越虛假的文字雞湯,大家越拚命銘記。假死了,你們花那麼多時間假惺惺,到底累不累。」

🧠《最棒的一年》— 匱乏思維 vs. 豐盛思維 你是哪一種呢?

🧠《最棒的一年》— 匱乏思維 vs. 豐盛思維 你是哪一種呢?

最近剛好看到在網路上有人分享了美國知名生產力與領導力專家Michael Hyatty在2018年時所推出的書《最棒的一年》裡面的一張表格,特別探討了「匱乏思維」(Scarcity Thinking)與「豐盛思維」(Abundance Thinking)這兩種不同的心態,讓我有感而發,以前我自己在台灣所受到的專制教育和打擊式教育過程中好像都是比較偏向匱乏思維,但是漸漸在加拿大生活的這幾年改變了很多,雖然還是常常會覺得自己又落入了以前的陷阱之中,但是能開始察覺兩種思維的不同,自己選擇用不同的方式去過想要的生活,會發現好像整個人都變得越來越好了。豐盛思維也幫助在面對生活的挑戰時變得更正面,覺得自己也逐漸變得更加強大和包容。 這兩個思維主要的差別是什麼?書中寫道:「像查理這樣的匱乏思維者,受限於對世界、他人和自己的限制性信念,而像羅伯特這樣的豐盛思維者,則是建立在解放真理的基礎上。」  匱乏思維者(Scarcity Thinkers) 自視過高且充滿恐懼。 相信資源永遠不夠。 吝嗇於分享自己的知識、人脈與同理心。 認為自己無法改變,就是這樣了。 天生對他人懷疑,態度疏離。 憎惡競爭,認為競爭只會讓資源減少,讓自己變得更弱。 對未來悲觀,相信困難時期即將來臨。 視挑戰為障礙。 目光短淺,避免風險。  豐盛思維者(Abundance Thinkers) 心懷感恩,充滿自信。 相信資源是無限的,總有更多的機會與可能性。 樂於分享自己的知識、人脈與同理心。 相信自己可以學習、成長與發展。 天生信任他人,態度開放。 歡迎競爭,認為競爭能讓整塊蛋糕變大,並讓自己變得更好。 對未來充滿希望,相信最好的尚未到來。 視挑戰為機會。 目標遠大,勇於冒險。  你的思維模式是哪一種? 成就目標的第一步,是了解我們的信念如何影響我們的行動與結果。

🧠《最棒的一年》— 匱乏思維 vs. 豐盛思維 你是哪一種呢?

最近剛好看到在網路上有人分享了美國知名生產力與領導力專家Michael Hyatty在2018年時所推出的書《最棒的一年》裡面的一張表格,特別探討了「匱乏思維」(Scarcity Thinking)與「豐盛思維」(Abundance Thinking)這兩種不同的心態,讓我有感而發,以前我自己在台灣所受到的專制教育和打擊式教育過程中好像都是比較偏向匱乏思維,但是漸漸在加拿大生活的這幾年改變了很多,雖然還是常常會覺得自己又落入了以前的陷阱之中,但是能開始察覺兩種思維的不同,自己選擇用不同的方式去過想要的生活,會發現好像整個人都變得越來越好了。豐盛思維也幫助在面對生活的挑戰時變得更正面,覺得自己也逐漸變得更加強大和包容。 這兩個思維主要的差別是什麼?書中寫道:「像查理這樣的匱乏思維者,受限於對世界、他人和自己的限制性信念,而像羅伯特這樣的豐盛思維者,則是建立在解放真理的基礎上。」  匱乏思維者(Scarcity Thinkers) 自視過高且充滿恐懼。 相信資源永遠不夠。 吝嗇於分享自己的知識、人脈與同理心。 認為自己無法改變,就是這樣了。 天生對他人懷疑,態度疏離。 憎惡競爭,認為競爭只會讓資源減少,讓自己變得更弱。 對未來悲觀,相信困難時期即將來臨。 視挑戰為障礙。 目光短淺,避免風險。  豐盛思維者(Abundance Thinkers) 心懷感恩,充滿自信。 相信資源是無限的,總有更多的機會與可能性。 樂於分享自己的知識、人脈與同理心。 相信自己可以學習、成長與發展。 天生信任他人,態度開放。 歡迎競爭,認為競爭能讓整塊蛋糕變大,並讓自己變得更好。 對未來充滿希望,相信最好的尚未到來。 視挑戰為機會。 目標遠大,勇於冒險。  你的思維模式是哪一種? 成就目標的第一步,是了解我們的信念如何影響我們的行動與結果。

📖最近在讀的書《回憶的餘燼》和關於 Self-narrative(自我敘事)

📖最近在讀的書《回憶的餘燼》和關於 Self-narrative(自我敘事)

Julian Barnes的小說《回憶的餘燼》(The Sense of an Ending)出版於2011年,榮獲當年的布克獎(Booker Prize)。這=部作品是一部關於記憶、遺憾與時間的小說,以第一人稱視角敘述,探討人如何重塑過去的記憶,以及現實與回憶之間的差距。 故事簡介 小說由主角Tony Webster的敘述展開,他是一名退休的普通男子,過著平靜的生活。然而,一封來自律師的信件打破了他的平靜,他的舊情人薇若妮卡的母親,竟將她前男友亞德利安的日記遺贈給了他。 亞德利安是東尼大學時代的摯友,聰明、理性,後來卻與薇若妮卡相戀。這段往事東尼早已塵封,但隨著他試圖取得這本日記,他的記憶與真相卻開始出現衝突。他回憶起年輕時的戀愛、朋友之間的競爭、當年的信件與爭吵,然而隨著薇若妮卡的拒絕與更多事實的揭露,他開始質疑自己記憶中的真相——究竟發生了什麼?他對亞德利安的死負有什麼責任? ✍🏻作者的文筆非常好,讓然在閱讀的過程之中看得非常過癮,分享給大家幾段我在書中很喜歡的敘述。 關於青春和學生時期,作者是這麼描寫的:「那段日子,我們都想像自己是被關在一個臨時的牢籠裡,等著被釋放,過自己的人生。一旦被釋放,我們的人生乃至時間本身都會加速起來。我們怎麼可能會知道,無論如何,我們的人生其實早已開始,已經撈到某些好處或受到了某些傷害?況且,我們又怎麼可能會知道,我們將要前往的只是一個更大的籠子,唯一差別只在於,它的邊界起初是難以辨識的?」 「老師和父母都習慣用這種讓人火大的態度提醒我們,他們自己同樣年輕過,所以可以用權威十足的方式說話。他們堅稱,這只是階段性的,而我們必然會長大,從現實人生學到何謂事實和真理。但在當時,我們卻拒絕承認他們和我們有任何相似之處,認定我們對人生(還有真理、道德和藝術)的了解要遠超過這些妥協的長輩。」 對於愛情他是這麼說的:「我們從偉大的文學作品得知愛情總是離不開痛苦,我們也都樂於嚐嚐痛苦——只要它是隱含著或邏輯地涵蘊著愛情的話。這正是我們害派的另一件事情:害怕到頭來會發現人生不像文學。」 《回憶的餘燼》是一部關於時間、記憶與自我欺騙的小說,它讓讀者反思:我們記憶中的往事,真的就是事實嗎?我們選擇遺忘的東西,是否恰恰是最重要的? 這本小說以簡潔而深刻的筆調,探討了人如何面對過去,並對人生的錯誤與遺憾做出遲來的理解。 這不禁讓我思考起了關於Self-narrative(自我敘事)這件事情。 Self-narrative(自我敘事)是人們用來理解自己、塑造身份認同、解釋人生經歷的方式。不同的敘事方式影響我們如何看待過去、現在與未來,主要有三種常見的自我敘事類型。 英雄敘事(Hero Narrative)「我是故事中的英雄,歷經挑戰,最終成長並獲得勝利。」這種敘事模式通常與英雄旅程(Hero’s Journey)相呼應,人們將自己看作是經歷磨難、突破困境、最終獲得成功的主角。 受害者敘事(Victim Narrative)核心概念:認為自己是環境、他人或社會結構的受害者,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生活中的困難被歸因於外部因素,如不公平對待、社會壓迫、家庭背景等。 成長敘事(Growth Narrative)核心概念:人生是學習與成長的旅程,無論經歷好壞,每個經驗都是學習的機會。接受不完美,專注於適應與發展,而非執著於勝敗或對錯。 💭那麼你的自我敘事方式是哪一種呢? 🔗Learn More

📖最近在讀的書《回憶的餘燼》和關於 Self-narrative(自我敘事)

Julian Barnes的小說《回憶的餘燼》(The Sense of an Ending)出版於2011年,榮獲當年的布克獎(Booker Prize)。這=部作品是一部關於記憶、遺憾與時間的小說,以第一人稱視角敘述,探討人如何重塑過去的記憶,以及現實與回憶之間的差距。 故事簡介 小說由主角Tony Webster的敘述展開,他是一名退休的普通男子,過著平靜的生活。然而,一封來自律師的信件打破了他的平靜,他的舊情人薇若妮卡的母親,竟將她前男友亞德利安的日記遺贈給了他。 亞德利安是東尼大學時代的摯友,聰明、理性,後來卻與薇若妮卡相戀。這段往事東尼早已塵封,但隨著他試圖取得這本日記,他的記憶與真相卻開始出現衝突。他回憶起年輕時的戀愛、朋友之間的競爭、當年的信件與爭吵,然而隨著薇若妮卡的拒絕與更多事實的揭露,他開始質疑自己記憶中的真相——究竟發生了什麼?他對亞德利安的死負有什麼責任? ✍🏻作者的文筆非常好,讓然在閱讀的過程之中看得非常過癮,分享給大家幾段我在書中很喜歡的敘述。 關於青春和學生時期,作者是這麼描寫的:「那段日子,我們都想像自己是被關在一個臨時的牢籠裡,等著被釋放,過自己的人生。一旦被釋放,我們的人生乃至時間本身都會加速起來。我們怎麼可能會知道,無論如何,我們的人生其實早已開始,已經撈到某些好處或受到了某些傷害?況且,我們又怎麼可能會知道,我們將要前往的只是一個更大的籠子,唯一差別只在於,它的邊界起初是難以辨識的?」 「老師和父母都習慣用這種讓人火大的態度提醒我們,他們自己同樣年輕過,所以可以用權威十足的方式說話。他們堅稱,這只是階段性的,而我們必然會長大,從現實人生學到何謂事實和真理。但在當時,我們卻拒絕承認他們和我們有任何相似之處,認定我們對人生(還有真理、道德和藝術)的了解要遠超過這些妥協的長輩。」 對於愛情他是這麼說的:「我們從偉大的文學作品得知愛情總是離不開痛苦,我們也都樂於嚐嚐痛苦——只要它是隱含著或邏輯地涵蘊著愛情的話。這正是我們害派的另一件事情:害怕到頭來會發現人生不像文學。」 《回憶的餘燼》是一部關於時間、記憶與自我欺騙的小說,它讓讀者反思:我們記憶中的往事,真的就是事實嗎?我們選擇遺忘的東西,是否恰恰是最重要的? 這本小說以簡潔而深刻的筆調,探討了人如何面對過去,並對人生的錯誤與遺憾做出遲來的理解。 這不禁讓我思考起了關於Self-narrative(自我敘事)這件事情。 Self-narrative(自我敘事)是人們用來理解自己、塑造身份認同、解釋人生經歷的方式。不同的敘事方式影響我們如何看待過去、現在與未來,主要有三種常見的自我敘事類型。 英雄敘事(Hero Narrative)「我是故事中的英雄,歷經挑戰,最終成長並獲得勝利。」這種敘事模式通常與英雄旅程(Hero’s Journey)相呼應,人們將自己看作是經歷磨難、突破困境、最終獲得成功的主角。 受害者敘事(Victim Narrative)核心概念:認為自己是環境、他人或社會結構的受害者,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生活中的困難被歸因於外部因素,如不公平對待、社會壓迫、家庭背景等。 成長敘事(Growth Narrative)核心概念:人生是學習與成長的旅程,無論經歷好壞,每個經驗都是學習的機會。接受不完美,專注於適應與發展,而非執著於勝敗或對錯。 💭那麼你的自我敘事方式是哪一種呢? 🔗Learn More

最近在聽的 Podcast:《The Diary Of A CEO》

在其中一集《Body Language Expert: Stop Using This, It’s Making People Dislike You, So Are These Subtle Mistakes!》中,專注研究人類行為、溝通技巧和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知名行為研究專家 Vanessa Van Edwards 分享了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研究。 這個研究探討了為什麼某些孩子特別受歡迎。研究團隊調查了數千名來自不同學校的高中生,請他們列出在學校中誰最受歡迎,並試圖找出這些學生受歡迎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擁有運動天賦?擁有迷人的個性?還是因為他們足夠聰明? 結果卻出人意料。他們發現,跨越不同年級和學校,最受歡迎的學生都有一個共同點:在「你喜歡誰?」這道問題中,這些學生寫下的名單通常是最長的——也就是說,他們喜歡很多人。這種「喜歡別人」的特質,反而讓他們更受歡迎。 這個發現顛覆了我們對於「受歡迎」的常規認知。討人喜歡似乎是掌握在別人手中的事情,但實際上,如果你能更真誠地喜歡更多人,你自己也會成為更討喜的人。 Vanessa Van Edwards 在得知這個研究後感到非常震驚。她坦言,自己過去一直放錯了重點,總是專注於讓別人喜歡自己,而忽略了主動去喜歡他人的力量。原來,受歡迎的關鍵並不是改變自己來迎合他人,而是敞開心扉,真心接納更多人。 「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最佳方式,是幫助他們讓你刮目相看。」

最近在聽的 Podcast:《The Diary Of A CEO》

在其中一集《Body Language Expert: Stop Using This, It’s Making People Dislike You, So Are These Subtle Mistakes!》中,專注研究人類行為、溝通技巧和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知名行為研究專家 Vanessa Van Edwards 分享了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研究。 這個研究探討了為什麼某些孩子特別受歡迎。研究團隊調查了數千名來自不同學校的高中生,請他們列出在學校中誰最受歡迎,並試圖找出這些學生受歡迎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擁有運動天賦?擁有迷人的個性?還是因為他們足夠聰明? 結果卻出人意料。他們發現,跨越不同年級和學校,最受歡迎的學生都有一個共同點:在「你喜歡誰?」這道問題中,這些學生寫下的名單通常是最長的——也就是說,他們喜歡很多人。這種「喜歡別人」的特質,反而讓他們更受歡迎。 這個發現顛覆了我們對於「受歡迎」的常規認知。討人喜歡似乎是掌握在別人手中的事情,但實際上,如果你能更真誠地喜歡更多人,你自己也會成為更討喜的人。 Vanessa Van Edwards 在得知這個研究後感到非常震驚。她坦言,自己過去一直放錯了重點,總是專注於讓別人喜歡自己,而忽略了主動去喜歡他人的力量。原來,受歡迎的關鍵並不是改變自己來迎合他人,而是敞開心扉,真心接納更多人。 「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最佳方式,是幫助他們讓你刮目相看。」

我們最近買了什麼書?本月書單分享📚

我們最近買了什麼書?本月書單分享📚

因為之前Kobo週年慶全場73折,所以我就馬上把之前存在購物車的書單都結帳了,來分享一下我們這次買了什麼。第一本是YouTuber Ali Abdaal的書《高效原力:用愉悅心態激發生產力,做更多重要的事》一直很喜歡他的分享,我們在EP240如何讓2024年變成你人生中最好一年有深入介紹了關於他的頻道,他是一位時間管理大師,畢業於劍橋大學醫學系,畢業之後在倫敦當醫生,一開始他是邊上班邊做YouTube,一年還看了大約100本書,在他的頻道上也有很多好書分享,看到這樣的行程表不得不佩服他應該真的是一名非常厲害的時間管理大師,除此之外他也開了很多門有關於效率跟時間管理的線上課程。現在的他不當醫生了,成為了一名全職的YouTuber,Podcaster,創業家以及作家。他的頻道有很多很棒的內容。第二本是《隱性潛能》,這本書的作者應該不需要多介紹了,Wharton商學院的教授、在這個領域一定會知道的Adam Grant如果你常常覺得滿腹才華卻又無處釋放或者特別想發揮自己的潛能那這本書或許你會喜歡書中透過數據和真實故事,解釋如何透過策略突破天賦限制接下來是《執行長日記》是很受歡迎的Podcast DOAC主持人出的書,很喜歡看他的訪問都能學到一些東西,主持人Steven Bartlett是英國著名的創業家及投資人,這本書描述了33個LawFLAW 4: Stop telling yourself you are notqualified, good enough or unwilling. 想要成長就要勇於嘗試沒做過的事讓我們從閱讀中找回自己成為自己的老闆 改變生活。接下來是比爾蓋茲的2023冬季書單介紹過的《細胞之歌》出中文版了!這次也一併連作者另外一本很受歡迎的好書《眾病之王》也買了最近對於身體健康跟醫學的東西也很感興趣,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就是最重要的Self-care。每個人都會在某些時候生病,也會遇上身邊的親人生病的時刻。了解那些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的事情,並且樂觀地相信事情會好轉,多了解一些關於細胞(生命的組成部分)的知識是對我們很有幫助的。 普立茲獎得獎者、腫瘤學家、《眾病之王:癌症傳》《基因傳》《醫學的真相》等廣受歡迎的醫學科普書籍作者Siddhartha Mukherjee的最新著作The Song of Cell(細胞之歌)一書中解釋了生命是如何從單細胞生物進化而來,展示了人類的每一種疾病或衰老的後果都可以溯源至身體內細胞的問題。最後一本是之前通勤讀書會時通勤族推薦的好書《美麗新世界》剛好跟我們這陣子也常常在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現在社會進步物質充裕,可是精神思想卻好像越來越限制,為什麼資源充裕物質富饒的人,卻越想要把自己塞回限制的框架之中而,或許看完這本書,更能理解生命的意義,自由的價值吧! 這本發行於1932年的反烏托邦小說,故事設定在2540年的倫敦,那時人類已把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尊為神明,並以之為紀年單位,它的元年是從福特第一輛t型車上市那一年開始算起。 書中描述了與當今社會迴異的「文明社會」的一系列科技,如人類試管培植、睡眠學習、心理操控、建立嬰兒條件反射等。這一社會的格言是「社會,身份,穩定」。在小說中,《美麗新世界》諷刺新世界雖然外表似美,但科技並沒有令社會的人民精神進步,反而讓社會文化倒退。這部小說誕生自將近百年前,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但當中描寫的世界到現在依舊令人怵目驚心,並遙遙與未來科技發展相呼應。 像是基因工程發達,是否終將有一天我們會同意放棄自然狀態,做外貌及智商篩選?又或是為了追逐單純的快樂,任由藥物主宰,放棄思考的權利?現今大麻、各類藥品濫用是否暗示了美麗新世界正在不遠處?而書中對低下階級層出不窮的心理暗示手法,甚至洗腦,到如今不只極權國家仍在人民身上實踐,消費主義崛起壯大後,我們每日放眼可及,都是滿滿的廣告暗示。 二十一世紀初,科學發展的腳步明顯減緩,全球人口暴增,物質生活改善,尤其網路時代降臨後,人與人之間的連繫也不再如從前緊密,我們比從前任何時代更自由,卻也更迷惘。我們更勇於反省體制中的缺漏,我們驚覺自己漸漸沉溺物質享受,精神生活不斷墮落。

我們最近買了什麼書?本月書單分享📚

因為之前Kobo週年慶全場73折,所以我就馬上把之前存在購物車的書單都結帳了,來分享一下我們這次買了什麼。第一本是YouTuber Ali Abdaal的書《高效原力:用愉悅心態激發生產力,做更多重要的事》一直很喜歡他的分享,我們在EP240如何讓2024年變成你人生中最好一年有深入介紹了關於他的頻道,他是一位時間管理大師,畢業於劍橋大學醫學系,畢業之後在倫敦當醫生,一開始他是邊上班邊做YouTube,一年還看了大約100本書,在他的頻道上也有很多好書分享,看到這樣的行程表不得不佩服他應該真的是一名非常厲害的時間管理大師,除此之外他也開了很多門有關於效率跟時間管理的線上課程。現在的他不當醫生了,成為了一名全職的YouTuber,Podcaster,創業家以及作家。他的頻道有很多很棒的內容。第二本是《隱性潛能》,這本書的作者應該不需要多介紹了,Wharton商學院的教授、在這個領域一定會知道的Adam Grant如果你常常覺得滿腹才華卻又無處釋放或者特別想發揮自己的潛能那這本書或許你會喜歡書中透過數據和真實故事,解釋如何透過策略突破天賦限制接下來是《執行長日記》是很受歡迎的Podcast DOAC主持人出的書,很喜歡看他的訪問都能學到一些東西,主持人Steven Bartlett是英國著名的創業家及投資人,這本書描述了33個LawFLAW 4: Stop telling yourself you are notqualified, good enough or unwilling. 想要成長就要勇於嘗試沒做過的事讓我們從閱讀中找回自己成為自己的老闆 改變生活。接下來是比爾蓋茲的2023冬季書單介紹過的《細胞之歌》出中文版了!這次也一併連作者另外一本很受歡迎的好書《眾病之王》也買了最近對於身體健康跟醫學的東西也很感興趣,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就是最重要的Self-care。每個人都會在某些時候生病,也會遇上身邊的親人生病的時刻。了解那些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的事情,並且樂觀地相信事情會好轉,多了解一些關於細胞(生命的組成部分)的知識是對我們很有幫助的。 普立茲獎得獎者、腫瘤學家、《眾病之王:癌症傳》《基因傳》《醫學的真相》等廣受歡迎的醫學科普書籍作者Siddhartha Mukherjee的最新著作The Song of Cell(細胞之歌)一書中解釋了生命是如何從單細胞生物進化而來,展示了人類的每一種疾病或衰老的後果都可以溯源至身體內細胞的問題。最後一本是之前通勤讀書會時通勤族推薦的好書《美麗新世界》剛好跟我們這陣子也常常在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現在社會進步物質充裕,可是精神思想卻好像越來越限制,為什麼資源充裕物質富饒的人,卻越想要把自己塞回限制的框架之中而,或許看完這本書,更能理解生命的意義,自由的價值吧! 這本發行於1932年的反烏托邦小說,故事設定在2540年的倫敦,那時人類已把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尊為神明,並以之為紀年單位,它的元年是從福特第一輛t型車上市那一年開始算起。 書中描述了與當今社會迴異的「文明社會」的一系列科技,如人類試管培植、睡眠學習、心理操控、建立嬰兒條件反射等。這一社會的格言是「社會,身份,穩定」。在小說中,《美麗新世界》諷刺新世界雖然外表似美,但科技並沒有令社會的人民精神進步,反而讓社會文化倒退。這部小說誕生自將近百年前,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但當中描寫的世界到現在依舊令人怵目驚心,並遙遙與未來科技發展相呼應。 像是基因工程發達,是否終將有一天我們會同意放棄自然狀態,做外貌及智商篩選?又或是為了追逐單純的快樂,任由藥物主宰,放棄思考的權利?現今大麻、各類藥品濫用是否暗示了美麗新世界正在不遠處?而書中對低下階級層出不窮的心理暗示手法,甚至洗腦,到如今不只極權國家仍在人民身上實踐,消費主義崛起壯大後,我們每日放眼可及,都是滿滿的廣告暗示。 二十一世紀初,科學發展的腳步明顯減緩,全球人口暴增,物質生活改善,尤其網路時代降臨後,人與人之間的連繫也不再如從前緊密,我們比從前任何時代更自由,卻也更迷惘。我們更勇於反省體制中的缺漏,我們驚覺自己漸漸沉溺物質享受,精神生活不斷墮落。

麥肯錫年度書單2024 McKinsey’s 2024 annual book recommendations

麥肯錫年度書單2024 McKinsey’s 2024 annual book recomme...

你正在找下半年要讀的書為自己充充電嗎?顧問公司McKinsey每年都會整理在商業、科技、職場文化等領域的最佳書籍。在今年的書單中共有94本書,由各大公司的CEO、創辦人或者其他全球領袖推薦。 閱讀是學習、成長以及幫助我們在現今複雜的商業社會中探索的強大工具。這些書能夠啟迪人心,也能提供我們在日常生活壓力中片刻的休息。 在今年的書單之中最多人推薦的一本書是Outlive: The Science & Art of Longevity,共有超過五名領袖推薦。 這次我們就來分享清單中有關於商業及經濟類別的九本書籍,適合在管理顧問業、金融業等通勤族,或者是想要進入這些領域的人閱讀。 Learn More Trillion Dollar Coach: The Leadership Playbook of Silicon Valley’s Bill Campbell 這本書詳細的介紹了有著矽谷總教頭之稱的 Bill Campbell的領導理念和實戰經驗,他曾是一名美式足球教練,直到39歲才轉職做廣告業務,然後一腳踏入矽谷,後來還成為了擁有許多金融科技平台、專門提供報稅解決方案的財務公司Intuit的執行長,我們聽過的許多報稅軟體像是TurboTax或者是理財工具Credit Karma、財務及營運管理軟體 QuickBooks甚至是電子報行銷平台Mailchimp都是Intuit旗下的。 Bill Campbell在2016年過世,後來在2019年時Alphabet...

麥肯錫年度書單2024 McKinsey’s 2024 annual book recomme...

你正在找下半年要讀的書為自己充充電嗎?顧問公司McKinsey每年都會整理在商業、科技、職場文化等領域的最佳書籍。在今年的書單中共有94本書,由各大公司的CEO、創辦人或者其他全球領袖推薦。 閱讀是學習、成長以及幫助我們在現今複雜的商業社會中探索的強大工具。這些書能夠啟迪人心,也能提供我們在日常生活壓力中片刻的休息。 在今年的書單之中最多人推薦的一本書是Outlive: The Science & Art of Longevity,共有超過五名領袖推薦。 這次我們就來分享清單中有關於商業及經濟類別的九本書籍,適合在管理顧問業、金融業等通勤族,或者是想要進入這些領域的人閱讀。 Learn More Trillion Dollar Coach: The Leadership Playbook of Silicon Valley’s Bill Campbell 這本書詳細的介紹了有著矽谷總教頭之稱的 Bill Campbell的領導理念和實戰經驗,他曾是一名美式足球教練,直到39歲才轉職做廣告業務,然後一腳踏入矽谷,後來還成為了擁有許多金融科技平台、專門提供報稅解決方案的財務公司Intuit的執行長,我們聽過的許多報稅軟體像是TurboTax或者是理財工具Credit Karma、財務及營運管理軟體 QuickBooks甚至是電子報行銷平台Mailchimp都是Intuit旗下的。 Bill Campbell在2016年過世,後來在2019年時Alphab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