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6, 2023 By Esther T and Tony C
大家早安🌤歡迎來到第35期的通勤精釀電子報,本週電子報特別版的內容要跟大家分享一本好書《Quit》,之前在節目中提到去年出版到現在都很紅的一本書,Annie Duke的Quit,這本書現在還沒有中文版,但是今天想要先來跟大家分享這本書的內容,一直以來社會都強調做事要有始有終,但作者卻說,及時止損很重要,要果斷的轉換賽道,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浪費時間會失去更多好機會。
最近我們看到許多科技公司的裁員潮,光是在今年一月份裁員的人數就已經突破天際,單月就超過十萬人。因為整個科技產業就業市場籠罩著一股令人不安的氣息,再加上像是通貨膨脹、利率高漲,都讓許多人的生活受到改變和影響,所以最近在LinkedIn上,我們發現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氛圍,開始有很多人在分享關於Quit的想法,這個字我覺得它不只是在說放棄,它也可以有另一層含義。
作者經歷:從認知心理學博士到職業撲克牌冠軍
Annie Duke除了是一位作家以及擔任決策領域的顧問之外,其實她以前是一名職業的撲克牌選手,在poker比賽中曾贏得超過四百萬美金,甚至拿下比賽冠軍。後來在2012年退役,在成為一名職業撲克牌選手之前他曾經在賓州大學攻讀認知心理學,目前也是一名認知心理學的博士。
除了最新的這本Quit還沒有中譯版之外,他的其他本書像是《How to decide》以及《Thinking in bets》都有中譯版,叫做《高勝算決策》,如何在面對決定時降低失誤,每次出手成功率都比對手高?我想由Annie Duke來教大家如何在這樣的情況做決策是在適合不過的,因為在玩撲克牌的時候,除了技巧之外,肯定有非常多我認為是那種要克服的心理障礙或者思考上面的層面要做的決定。
高勝算決策這本書裡面作者主要是在說他在他二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之中,他發現說下決策跟打撲克其實有很多的共通點,玩家不知道對手的底牌,也沒辦法掌握所有外在的環境因素,卻必須要在短短的兩分鐘的一場牌局裡面,迅速思考然後做出將近二十項的決策,如果想要獲勝,那就必須提高每次出手的成功率,這不僅僅需要熟練的技術,還需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跟實用的決策技巧,讓自己不被僵化的信念跟偏見綁架,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之中常保勝算。
📘Quit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作者一開頭就開宗明義地強調,在我們的文化中沒有太多正面詞彙來描述“有策略的放棄”,我們很喜歡像是Grit恆毅力或者堅持到底的想法,但與此同時對於Quit放棄或者戒掉,卻有比較大的感到羞恥的感覺,比如會讓人聯想到膽小,逃避,懦弱或等等的,但其實仔細想想,毅力與放棄其實是一體兩面的,選擇其中一個似乎就必須放掉另外一個,在《Quit: the power of knowing when to walk away》,知道何時離開的力量,這本書裡面作者確實提出了一個讓我們能夠做出很好的放棄架構。
他就說到雖然毅力能夠讓你堅持去做那些很艱難但是有價值的事情,但毅力也有可能會讓你堅持在做那些可能已經不在值得的事情。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找出這其中的差異。
📘為什麼放棄如此困難?
Annie Duke從拳王阿里的故事開始說起,在1968年的時候,阿里因為拒絕參加越戰而被禁賽,也因此失去了他職業生涯的黃金時期,並且準備為自己的信仰入獄而失去自由,他在1967到1970年之間並沒有比賽,而當再回到拳擊場的時候,那時候的他似乎已漸漸失去當年的強健。
1974年他和對手George Foreman在叢林之戰Rumble in the Jungle中,卻令大家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時George Foreman已經從剛出露頭角的拳擊新秀變身成稱霸重量級的拳王,兩人的體型在肉眼就能看出明顯差異,許多人都認為阿里會輸,過程中他用看似自殺的打法,靠著纏抱妨礙對手進攻,同時保留體力作出反擊,在八個回合之後,贏得了阿里生涯之中最重要的比賽之一。他展示出的頑強鬥志,在面對這麼危險的對手時,還能挺過多回合的重拳,這正是他永不放棄的縮影,但也是這樣的態度讓他過度堅持。
阿里的職業生涯最後在兩場一面倒的落敗之中告終,包括1980年與Larry Holmes的殘酷較勁,到那時候他其實已經出現帕金森氏症的早期症狀,後來顯然病情變得更加糟糕,雖然在他的職業生涯之中確實是建立在勇氣跟毅力上面,但是後來很多人都認為他應該在此很久之前就要退休了,曾經一度他身邊的人也試過介入,像是他的一位醫生就曾以辭職表達抗議,抗議他應該要休息了,在阿里退休不久後,有關於他的健康狀望傳聞開始傳出,他說話開始含糊不清,走路步履蹣跚而且常常神情呆滯。
Annie Duke也談到了另一個故事,在《Into the Air》這本談論有關於聖母峰災難的一本暢銷書之中,提到這場災難導致登山者受困最後造成八人死亡,然而Annie Duke重點指出了那些,選擇放棄登山然後最後平安下來的生還者,那些即使做出了正確的決定,我們卻不常在故事中聽到的人物。
📘用心理學解釋為什麼放棄是如此困難
1. 沈沒成本的謬誤:可能有很多人都有聽過這個道理,當人們在決定是否要放棄自己的投資、放棄某個計畫或者終止某個關係時,總會想到因為已經投入了多少的資源,比如說時間金錢或者是努力。就像經濟學家Richard Thaler所解釋的那樣,完全理性的人其實會只考慮繼續努力的未來成本,如果繼續這樣做的預期價值是積極的那他們就會繼續堅持下去,反之的話他們就會退出,但由於沈沒成本謬誤,即使期望值為負,很多人仍然會繼續堅持。
2. 身份認同:人們通常不會想被認為是放棄某件事情的人,而他過往所投入的一切像是精力或者時間,也會變成身上的一部分,所以從認知上來說這是很難擺脫的,放棄也會帶給人強烈的恥辱感。
3.現狀偏差 Status-quo bias: 最後一點我覺得我很喜歡,也最印象深刻,作者表示其實繼續做原本就在做的事情,比去嘗試新的事情要容易許多,所以或許那些看起來像勇氣的東西,可能只是對於改變或嘗試新事物的抵抗而已。
📘要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Quitter?
1. The Kill Criteria: 通常去爬聖母峰的登山者會有一個回程下山的截止時間(Turnaround Time),也就是最後必須要下山的時間,比如下午一點,因為下山的過程其實比上山的時候還危險的多,數據統計下山時的死亡人數比上山時多了八倍,所以下山截止時間就是一個為了保護登山者,避免在天黑或者過度疲勞時意外墜落的安全措施。
在書中作者以下山截止時做比喻,將其稱之為強制停止的標準,我們不會想在一時衝動的情況下做出放棄的決定,所以最好事先擬定一份放棄條款,比如你可以擬定一個投資放棄條款(何時止損),創業放棄條款(超出預算限制時)或者某些興趣的放棄條款等等。
在創造放棄條款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將狀態以及時間寫明。比方說:如果我在某個時間之前都還沒有達到目標,那我就要放棄。或者是,如果我在_月_日(或者是,花了_錢/ 時間/ 資源)的時候,都還沒達到目標,那我應該就要放棄。
假如你在時間到達的時候都還沒完成目標,還是可以再重新設定一個新的放棄條款。無論如何,事先擬定好何時該放棄會迫使你認真分析,考慮到底該不該放棄的問題。
2. Monkeys and pedestals: Astro Teller是Google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創新部門X的CEO,在書中作者舉出了Teller的決策模型「Monkeys and pedestals」,來教我們要如何決定是否要進行新的計劃。想像你要訓練一隻猴子坐在一個基座上玩火把,你會選擇先建立這個基座,還是先訓練猴子?
正確答案是訓練猴子,因為訓練猴子其實比建立基座還困難,自古希臘以來甚至可能更久之前人們就已經在建造基座了,然而真正困難的是訓練一支會玩火把的猴子。這個模型的關鍵在於提醒你,應該要首先解決問題中最困難的部分,比方說訓練猴子將會是這個計畫中的瓶頸,先認清問題就會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棄。
再開始一個新計畫之前,先了解我們是否能真的解決計畫中最困難的部分,能避免我們陷入一些不值得的事情之中。
3. Pivot戰略轉向 =放棄的另外一個名字
專為商務設計的訊息平台Slack的創辦人Stewart Butterfield曾經建立了一個線上遊戲Glitch,這款遊戲在小眾粉絲群中十分受歡迎,後來他發現這個遊戲無法達到賺錢的規模的時候,Butterfield毅然決然地決定關閉這個遊戲,但在Glitch中有個內部訊息系統,結合了即時訊息傳送與電子郵件,Butterfield將這個系統稱之為Slack(沒錯就是我們訂閱VIP社團所使用的這個訊息平台),並在2013年時推出。Slack在2019年時以高達200億美金的估值上市,後來以280億美金的價格被CRM平台Salesforce收購。
放棄一項計畫讓我們可以騰出更多資源來追求其他可行的想法。
堅持錯誤的想法可能會讓你無法成為真正的贏家,當你低著頭咬牙堅持錯誤的想法時,可能會看不到真正在眼前出現的機會。
我們都覺得這本書是一本很棒的書,希望你們希歡今天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