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的書《誰製造了貧窮?:史丹佛經濟學家對貧富不均的思辨》/ 交友軟體滑到煩了?Bumble大裁員宣告進入轉型期/ Nike財報公布優於預期的財務預測 股價暴漲15%

最近在讀的書《誰製造了貧窮?:史丹佛經濟學家對貧富不均的思辨》/ 交友軟體滑到煩了?Bumble大裁員宣告進入轉型期/ Nike財報公布優於預期的財務預測 股價暴漲15%

June 30th, 2025 By Esther T and Tony C

大家好!歡迎來到第146期的通勤精釀電子報🌞

人不只是被動的存在這個世界上,而是不斷決定自己是誰、擁有隨時改變的自由。

Man does not simply exist but always decides what his existence will be, what he will become the next moment. By the same token, every human being has the freedom to change at any instant.

— Viktor Frankl

💲最近在讀的書《誰製造貧窮?:史丹佛經濟學家對貧富不均的思辨》

上禮拜分享了我最近在讀的書《誰製造貧窮?:史丹佛經濟學家對貧富不均的思辨》今天繼續分享另外一段也令我印象深刻的內容。

此外,還有一項讓人疑惑且不安的事實是,那些對他人做出可怕暴行的人,過去數年、甚至是數世代以來,總是與受害者和平共存,直到後者最終成為他們宣洩的目標。《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就提到,在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三年間發生於孟買的跨種族暴力事件中,「正是結識已久的鄰居開始血腥的殺戮」。 此種令人不安的現象引發了令人警惕的疑問:那些種族或民族間表面上關係的「緩和」,到底有多麼可靠?這些現象同時點出,或許只要出現些許催化劑,就可能喚醒這些駭人惡行背後的情緒,而且所有人都無法預知催化劑何時生效,即便是在最平靜的情境下也可能發生。

而這個催化劑可以是特定事件或是某位特別有技巧的煽動者。 當斯里蘭卡於一九四八年成功獨立時,國內與國外的觀察者都認為,其國內主要種族間都有著良好的關係、甚至稱得上「友好」。在此之前的半個世紀,多數族群僧伽羅人與少數族群泰米爾人間,並未出現任何暴行。來自此兩族群的菁英們都受過良好教育,並和平共處在同一塊西化的飛地。 儘管如此,在斯里蘭卡於一九四八年擺脫英國統治並獨立不到十年,野心勃勃的政治家索羅門・班達拉奈克 (Solomon Bandaranaike) 為了贏得總理位置。企圖讓多數族群僧伽羅人對抗較為成功的少數泰米爾人,策動族群分化,並升級成暴力衝突,最終掀起長達二十五年的內戰,雙方皆犯下難以言喻的惡行。班達拉奈克就是那個催化劑。如同其他國家內許多扮演此一致命角色的人一樣,班達拉奈克本人絕非那些受苦的窮人。他出身優秀,善於為自己的政治企圖煽動他人情緒。

班達拉奈克成為總理後,試圖放下自己挑起的極端主義。但他挑起的情緒無法被平息,反而落地生根。班達拉奈克在當選後修正了自己對泰米爾人的立場,結果被一名佛教極端分子刺殺,而族群分裂更近一步升級成毀減性的內戰。

一個獨立的選區對政治家而言非常重要,但一個偏執的選區,憎恨社會中的假想敵,認為這些敵人一直處心積慮打壓他們,或許更為寶貴,因為政治家們能扮演鋤強扶弱的角色,好換取他們的選票。 許多為了支持官方定義下低生產力族群的福利計畫,卻是以福利機構和政治家的利益為出發點。因大量的依賴人口而使自身工作、預算與權力都獲得提升的美國官僚,不僅製作了許多宣傳廣告來提高福利計畫的使用,更僱員到低收入社區的超市裡,告訴人們政府的計畫能幫他們買單這些食物。

儘管福利制度的初衷是為了幫助那些迫不得已遭受困難的人,但福利機構本身卻成了一種陷阱,對那些遭遇意外或短暫不幸的人來說也是如此,像是罹患醫療費用高昂的疾病或失業的人。美國各州有眾多卻未協調的福利補助並存,津貼總額遠超過官方的貧窮收入水準,也超過了低生產力族群在勞動市場可賺取的收入。大病初癒或暫時性的困境終於結束的人們(例如重新獲得工作機會),開始變得依賴福利制度,因為重返勞動市場意味著讓自己的生活水準下降。

🔗瞭解更多

🐝交友軟體滑到煩了?Bumble大裁員宣告進入轉型期

愛情產業開始變得越來越複雜,交友軟體為了重新吸引那些已經對滑來滑去感到厭倦的年輕用戶,現在正絞盡腦汁找回讓公司成長的動力,而這些交友軟體的CEO也發現,他們其實不需要那麼多員工。

在上週三交友平台Bumble宣布要重整公司的組織架構並加快營運速度,大裁員三成大約240人,成為最新一間宣告裁員的交友軟體公司。在裁員消息出來後,該公司的股價馬上大漲25%。此次裁員會讓該公司在今年第三及第四季度增加1300萬到1800萬美金的成本,而管理階層也預估本次裁員會讓Bumble每年減少4000萬美金的支出。

Bumble的CEO Whitney Wolfe Herd上週三向員工們發出一封信,信中寫道「就像整個線上約會產業一樣,Bumble現在也正處在一個關鍵轉折點,我們必須果斷採取行動,重整組織,打造一個更具韌性、更有目的性,並為未來十年做好準備的公司。」

經歷了多年成長停滯與股價下跌,線上交友產業的公司們都急著想要重整策略,Whitney Wolfe Herd在今年三月重回Bumble擔任CEO,Bumble的最大境爭對手,旗下擁有知名交友軟體Tinder 和 Hinge的Match Group也在年初更換了領導人,由美國線上房地產公司Zillow的共同創辦人兼前任執行長Spencer Rascoff接任CEO。

但對於這兩間公司而言,他們現在卻面臨著相同的挑戰,年輕用戶們特別是GenZ已經厭倦了這些交友軟體讓這些公司不得不重新設計平台功能,調整行銷策略,想辦法重新打動這些年輕人。

而這些高層們想到的第一個辦法,就像許多其他產業的公司們一樣,就是重整公司,他們發現龐大的團隊其實阻礙了進展,Match Group 在五月時表示,將裁員 13%,約 325 人,並精簡管理階層,包括裁掉五分之一的管理職,將團隊規模回歸到更專注於產品的小型組織。

除此之外,快速地推出新產品也是新的目標,上個月Bumble的CEO在財報會議上向投資人表示,線上交友平台面臨的一個挑戰是,用戶整體體驗品質下降了,約會平台最理想的狀況,是能讓使用者獲得高品質的配對、進而約會、戀愛。在疫情期間,雖然平台吸引了大量渴望連結的用戶,但最終這些配對並未轉化為更好的結果。她表示:「約會應用不像社群媒體,人越多、內容越多,就代表產品變好,我們學到的是,光靠增加更多的交友人選,並不保證能有更好的配對結果。而且還可能會導致反效果,造成更多不適合的配對、更多假帳號或低品質帳號,讓人使用起來感到挫折。」

Match Group的CEO則把Tinder比喻成「需要整修的酒吧」必須創新,讓更多人走進的「店裡」。他希望甩開 Tinder「一夜情」的名聲,為年輕用戶打造一個更友善、輕鬆的交友體驗。像是他們就推出一項新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更輕鬆地與朋友安排雙人約會。

🔗瞭解更多

👟Nike財報公布優於預期財務預測 股價暴漲15%

Nike本週公佈最新一季財報,表現不佳,不過結果仍優於市場預期。該公司表示,由於關稅上升,預估新財年營運成本將增加超過10億美元。

截至5月31日的Nike第四財季,營收年減12%,降低到111億美元,雖然下降幅度不小,但仍優於 FactSet預期的107億美元,每股盈餘來到0.14塊美金,也略高於分析師預估的0.13塊美金。不過對比去年同期的每股盈餘1.01塊美金,縮水幅度明顯。

本季獲利縮水,反映出Nike為清理庫存而大幅折扣銷售,並且著重在加快推出新的產品,這是新任執行長 Elliott Hill主導的一連串改革之一。Nike也投入更多預算在行銷和運動產品的創新,進一步壓縮了毛利率。

Hill在聲明中表示:「雖然財報結果符合我們的預期,但還不到我們想要的水準。展望未來,隨著『Win Now』轉型計畫逐步發酵,我們有信心營運將持續改善。」

Nike財務長Matthew Friend補充到,第4季會是公司轉型計畫財務影響最明顯的一季。

Nike預估2026財年第1季營收將年減接近5%,雖然仍為負成長,但相較第4季的12%萎縮幅度已大幅改善,也比市場預估的7%較佳。

關稅將成為Nike全年度的痛點。公司預估,新一波關稅將拉高約10億美元成本,導致全年毛利率壓縮約0.75%。Nike 計畫在上半年率先吸收大部分衝擊,並透過調整生產地(例如撤出中國)、提高售價等方式來因應。

目前Nike約有16%的鞋款來自中國製造,公司目標在 2026 財年結束前,將比例降至個位數。不過,由於全球多數運動鞋品牌皆仰賴亞洲生產,Nike的規模優勢或許能幫助其在轉型過程中保有競爭力。

儘管整體仍處在復甦初期,不過Nike執行長也指出Nike目前正在與過往通路夥伴修復關係,並積極新夥伴合作。例如Nike近期便與Aritzia、Urban Outfitters等品牌展開全新合作。同時,Nike執行長 Hill也證實,Nike 將自2019年以來首次重返亞馬遜平台,並從今年秋天開始,亞馬遜將販售一系列精選的Nike鞋款、服飾與配件,Nike也會在平台上擁有專屬品牌頁面,聚焦在跑步、訓練、籃球與運動休閒等品項。

這項策略不只顯示出Nike在通路業務上更具彈性、積極搶市的姿態,也凸顯亞馬遜在吸引大型品牌上的成果。過去,許多品牌擔心上架亞馬遜會稀釋品牌形象,因此有所顧慮,但如今,亞馬遜已成為許多企業不可或缺的通路之一。Nike的這一步,也反映出當今品牌與通路合作策略的轉變趨勢。此外,Nike的運動表現類產品(如跑鞋)需求正在回溫,許多通路也開始提前下訂年末假期購物季檔期商品。

Nike 目前仍是全球最大運動鞋品牌,但這幾年在市場上不敵On、Hoka(Deckers Outdoors)甚至是Lululemon以及Alo Yoga等新興品牌,部分原因是前任CEO John Donahoe採取減少通路策略,導致市占流失。如今Nike要重新搶回消費者注意

Jefferies分析師Randal Konik則對Nike的未來仍抱持正面看法。他表示:「隨著競爭壓力趨緩、營運執行力提升,我們預期Nike在2027財年會迎來 V 型反彈。現在,就是該『Just Buy It』的時候了。」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

請注意,留言須先通過審核才能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