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終於打開了想看很久的《東京八平米》
閱讀的過程中除了讓我特別平靜,也讓我想起了康德說的:「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你不想做什麼就能不做什麼。」
回頭審視自己現在擁有的一切,為了每一分錢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還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模式到的是什麼。
「在日本有個比較普遍的說法,房租最好不要超過月收入的三成,這樣才能實現比較理想的收支平衡。若按這種說法來檢討我(或這位攝影師)的開支,肯定被認為嚴重生衡,因為我們把房租和伙食費都壓得很低,「娛樂」方面的開銷嚴重超支。但我認為,在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自己按喜歡的方式失衡是可以的。四疊半沒有地方放洗衣機,得去外面的投幣式洗衣間,在那裡遇見一位阿姨,聽她講了有趣的、獨白式的故事。因為房間裡沒有洗澡間,我感受到冬天在澡堂裡與阿姨們互相寒暄、把身體浸泡在大浴缸裡的幸福。因為房租很便宜,我不用增加自己的工作量也能夠擁有經濟上的白由間,讓自己去接觸各種不同的文化。也許別人會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你,但這種生活方式讓你心中的滿足感得到提升。這是在八平米的房間裡學到的一種經濟學。」
即使住在小小的空間裡,作者卻有非比常人的精神世界,也讓我想起電影Perfect Days的生活哲學,那分從容與寧靜。作者寫到:「經過六年多的時間,沒有冰箱、沒有洗衣機、沒有洗澡間的「三無」生活也成為常態,偶爾出去旅遊住進帶有冰箱的房間,心裡還有些小感動,滿懷喜悅享受一下伸手即可喝到冰鎮飲料的文明生活。」
當然住在狹小空間時常搬家也不一定總是美好,人生有各種取捨,問題是到底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從資料推想,大部分日本人會長期定居在一個地方。我有時候走在路上,尤其是路過一個很陌生的地方,從別人家的廚房飄來陣陣味噌湯香味的傍晚時刻,突然會很羨慕他們的人生:熟悉的環境和人際關係,發自內心的安全感和平靜,日常左右逢源,鄰居一呼百應。我也知道不上班的日子難免有苦悶和煎熬,我羨慕的那種人生也會有折磨,人總是想要自己得不到的東西。滾石不生苔聲,像我這樣經常換地方生活的人肯定不聚財,但我親身體驗過、觀察過的各種不同人生和思維方式,對我來說卻是寶貴的財產。」
這也讓我想去自己已經多久沒有有意識的去用心生活,我以前一直以為想要更快樂就要擁有更多,但沒想到或許想要體驗更多的第一步便是捨去,作者可以看見斜對面房子逢三月開滿白色梅花,到十一月黃橙橙的柿子掛滿枝頭,鳥兒一邊啄食柿子一邊尖叫,這段也令人動容,我們有多久沒有注意過門口的擺設、每天經過的路上的風景呢?期許自己時時刻刻留心身邊的所有變化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