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剛和大家分享了前陣子剛讀完人類大歷史這本書,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歡,大大改變以往對人類、信仰、歷史、世界的想法,會讓人反思自己的生活,以及人類其他物種生命的意義。在書中的最後倒數第二章,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裡面,就在討論這個一直以來好像是人類永遠不會有答案的問題,那就是關於幸福和快樂。在不斷地進步之下,又有誰真正的快樂了呢?快樂又到底該如何被計算?記得我們每年常常都會跟大家分享世界幸福報告,但事實上這些東西真的有辦法被衡量嗎?
💡幾千年來,早就有哲學家、神職人員和詩人反覆思索快樂的本質。許多人都認為,社會、倫理和心靈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絕對不下於其他物質條件。有沒有可能,雖然富裕社會裡的人類荷包滿滿,卻因為人際疏離和生活缺乏意義而深感痛苦?有沒有可能,雖然我們的老祖宗生活條件較差,但因為與家人朋友、宗教和大自然關係緊密,所以反而活得比較滿足?
但是更引起我注意的是,他說:
如果說快樂要由期望來決定,那麼我們社會的兩大支柱(大眾媒體和廣告業)很有可能正在不知不覺的讓全球愈來愈不開心。
關於快樂最重要的一項發現是:快樂並不在於任何像是財富、健康、甚至社群之類的客觀條件,而在於客觀條件和主觀期望之間是否相符—如果你想要一臺牛車,而你也得到一臺牛車,你就會感到滿足。如果你想要一輛全新的法拉利,而得到的只是一輛二手的飛雅特,你就會感覺很不開心。
對現代人來說,雖然有各種鎮靜劑和止痛藥任我們使用,但我們愈來愈期望能得到舒適和快感,也愈來愈不能忍受不便和不適。 結果就是我們感受到的痛苦程度,可能還高於先人。
假設現在是五千年前,而你是一個住在小村子裡的十八歲年輕人。這時全村大概只有五十個人左右,老的老、小的小,身上不是傷痕皺紋遍布,就是小孩稚氣未脫,很可能就會讓你覺得,自己長得真是好看,因而滿是自信。但如果你是活在今日的青少年,覺得自己長相不怎麼樣的可能性,就要高多了。就算同一個學校的人,外表都輸你一截,你也不會因此就感覺開心。因為你在心裡比較的對象是那些影視明星、運動員和超級名模,你整天都會在電視、臉書和巨型廣告看板上看到他們。 有沒有可能,第三世界國家之所以會對生活不滿,不只是因為貧窮、疾病、政治腐敗和壓迫,也是因為他們看到了第一世界國家的生活標準?
另外我以前其實常常會覺得努力是要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如果我更有能力的話,我是不是就能夠避免掉不想要的痛苦和不開心,會不會生活剩下的就會是幸福和快樂的?這也是我心中一個很大的疑問,也是我一直以來想要追求答案的事情。
但是書中最後面講到了一本書叫做《美麗新世界》這本書出版於快要一百年前,探討著如果快樂的關鍵就在於生化機制,因此我們就不用再浪費時間處理政治革新和社會改革、叛亂和意識型態,而是開始全力研究唯一能真正讓我們快樂的方法—操縱人類的生化機制。
如果金錢、社會地位、整形手術、豪宅、握有大權的職位,這些都不會給你帶來長久的快樂。想要有長期的快樂,是否最終只能靠血清素、多巴胺和催產素。 1932年,正值經濟大蕭條的時代,赫胥黎出版了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書中將「快樂」當成最重要的價值,而且政治的基礎不是警方、不是選舉,而是精神病的藥物。每天,所有人都要服用一種合成藥物「蘇麻」(soma),這能讓他們感到快樂,而且不影響生產力和工作。在美麗的新世界裡,「世界國」統治全球,所有子民不論生活環境條件如何,都對這感到無比滿足。也因此,政府完全不用擔心會爆發戰爭、革命、罷工或示威遊行等等威脅。赫胥黎的世界似乎對大多數讀者來說都非常可怕,但又很難解釋原因。所有的人永遠都是很快樂的;這到底能有什麼問題?因為他假設了快樂等於快感,因為我們的生化機制限制了這些快感的程度和時間長短,唯一能夠讓人長時間、高強度感受到快樂的方法,就是操縱這個生化機制。
這本書因為之前也有通勤族推薦過所以我之前也買了電子書,印象也很深刻但是還沒有機會打開來看,看完之後也如同哈拉瑞講到的,讓人有毛股悚然的感覺,然後也讓反思到很多我以前想要推開的種種不開心,我才發現或許那些東西才是生活可貴的地方。
這本書真的很好看非常推薦給大家!雖然推出快要一百年,但是還是完全不過時,甚至很前衛。
在書中所建構的世界,人們不是胎生,而是從「繁育中心」孵化成熟在出生之前,就已被劃分為各種階級,透過各種生殖程序,讓這些胚胎有不同的特質跟功能,比如說最低階層的人,在孵化的過程中被以人工的方式導致腦部缺氧,藉以把人變成痴呆,好使這批人終身只能以勞力工作。
管理人員用試管培植、條件制約(Conditioning)、催眠、睡眠療法、古典制約等科學方法,嚴格控制各階層人類的喜好,讓他們用最快樂的心情,去執行自己一生已被命定的消費模式、社會階層和崗位。
嬰兒完全由試管培養、由實驗室中傾倒出來,完全不需要書、語言,不須負責任的性愛成為人們麻痺自己的正當娛樂,有情緒問題用「索麻」(soma,一種無副作用的致幻劑)麻痺,所謂的「家庭」、「愛情」、「父母」等人類關係皆成為歷史名詞,社會的格言是「社會,身份,穩定」。
在這個世界的管理者認為:
💡「所謂的家,不論就實體意義或精神意義,都只有一個髒字可言。精神意義上,家就是免子窩、是垃圾堆,充斥著擁擠生活中的摩擦碰撞,放任情緒的惡臭蒸騰四漫。親密關係令人窒息,親族關係則是危險瘋狂又淫穢。」
他們也認為,在以前的世界裡,母親、婚姻、愛情,只有單一出口的愛欲之中,情感的激流撞擊出四溢的水花。在那個世界中,人過不了隨心所欲的日子,生活中豈還會有理智、良善、幸福?那個世界裡,有親情、有愛情、有未經制約訓練卻強加於人的道德束縛,外有誘惑、內有自責;還有病痛種種、孤寂無盡;更有無法掌控的未知與貧窮,那樣一個世界,人必然情緒滿溢。而人一旦情緒滿溢(尤其是孤單絕望時),又怎能理智穩定呢?
這樣乍聽之下好像真的很合理?但是如果實際活在這樣的世界裡頭真的會幸福嗎?一切的質疑從一位野蠻人的到來開始改變,這位叫做約翰的野蠻人,跟生活在世界國的人不同,他知道等待知道忍耐,在他的想法裡他認為即使有些事情是很費力的,但是樂趣會使人忘卻痛苦,他認為低賤的事能反映出高貴的本性,即使他喜歡的人,身在世界國的列寧娜覺得地很髒那就去找低階層的人來掃就好,但他卻說他為了喜歡的人什麼事都願意做,這樣讓身在世界國的列寧娜摸不找頭緒。
在這樣的世界裡想要快樂就要馬上滿足,寂寞和回憶都是禁忌詞彙,也是過往不文明的象徵。這裡沒有飢餓,沒有病痛,甚至沒有不能被滿足的慾望。
在美麗新世界中這種對於快樂的定義,雖然聽起來好像很沒問題,但也是是受到一些學者質疑。人類大歷史裡頭寫道,在一項著名的研究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請受試者描述自己一般上班日的全天行程,再分段逐一評估他們究竟有多喜歡或討厭這些時刻。康納曼發現,大多數人對生活的看法其實會有所矛盾。讓我們以養小孩為例。康納曼發現,如果真要計算哪些時刻令人開心、哪些時候叫人無聊,就單純的數字來說,養小孩可說是非常不愉快的事。很多時候,養小孩就是要換尿布、洗奶瓶、處理小孩的哭鬧和脾氣,這些都算是沒人想做的苦差事。然而大多數家長都說孩子是他們快樂的主要來源。難道這些人都是腦子有問題嗎? 當然,這是一種可能。但還有另一種可能:調查結果讓我們知道,快樂不只是「愉快的時刻多於痛苦的時刻」這麼簡單而已。相反的,快樂要看的是某人生命的整體;生命整體有意義、有價值,就能得到快樂。快樂還有重要的認知和道德成分。價值觀不同,想法也就可能完全不同。例如,有人覺得養小孩的人就像是悲慘的奴隸,得伺候一個獨裁的小霸王,但也有人覺得自己真是滿懷著愛,正在培育一個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