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做節目之後讀了很多都是跟商業策略或是科技有關的書,但我前陣子讀了一本小說,真的很喜歡,是比爾蓋茲之前在夏日書單中的推薦《明日明日又明日》,這本書應該是繼幾年前讀了莫斯科紳士之後我最喜歡的小說了。
在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馬克白之中,其中一句最具有啟發性也是最常被引用的台詞,也是虛無主義者的獨白就是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明日明日又明日,光陰荏苒,日復一日緩緩潛行,直到最終的滴答聲響;逝去的昨日照耀愚人,領其步上歸塵的死途。 當馬克白自言自語著明天明天又明天時,談到的是生活的無情和徒勞,而當這本書的作者在談論到同樣的話語時,他談到的則是電動遊戲之中,可以無限重生無限救贖的可能性。
是不是非常有趣!那時候就是看到這邊我就決定要來看這本書,結果沒想到一打開,就忍不住熬夜兩個晚上把它看完了,還有點覺得捨不得看太快,作者真的非常有才華。
本來以為會有很多想說遊戲場景虛幻的那種內容,但沒想到更多的是主角之間的感情和衝突還有成長 雖然我自己很少玩電動,但看到作者形容的遊戲都覺得實在太有創意,很有畫面感跟想像力,他一定是一個非常熱愛電玩的人,能夠寫出這樣的故事讓不玩電動的人也很能理解。
不過不得不說這本書是有點沈重的,有種籠罩在灰灰的烏雲下的感覺,有一天晚上還看到一度要掉眼淚,整個入戲太深,但看完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想法,常常會去想說,如果是自己的話,我會怎麼做。
今天稍微介紹一下書中的內容,不透露太多劇透,真的非常推薦大家可以去看。
故事中由兩個好朋友Sam and Sadie的劇情開始,Sam的童年是悲慘的,和媽媽相依為命,最後從東岸的紐約搬回到西岸韓國城開Pizza屋的外公外婆家,在覺得一切終於要變好時媽媽卻意外車禍過世,身受重傷一腳殘廢的他在醫院封閉起自己,而也是在這時候,他遇見了那個影響他一生的人Sadie,Sadie因為自己的姊姊生病所以剛好都要待在醫院,在遊戲是裡面遇見了Sam,跟他一起玩起電玩,護士後來說Sadie是Sam唯一願意說話的人,請她能不能常來陪他玩,就因為這樣他們成為了朋友。
他們來自完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背景,可是卻又莫名的相似,Sam是韓國人跟猶太人的混血兒,他們兩個在小時候都是科展學識遊戲聯盟跟許多競賽的常客,雖然Sam是去上東邊平凡的公立高中,而Sadie則是去西邊上時髦的私立學校,書裡面寫著Sadie世界裡的人,雖然和他同類型,都是有魅力又聰明,但是更有錢更接近白人,戴的眼鏡跟牙套更高級,Sam的心中是有點自卑的,他有時候會把sadie想成壞蛋,想像他其實輕視他,但其實sadie並沒有,不過從這邊就能看出在未來的生活裡面他們可能得不斷錯過。
後來在因為一些原因他們斷了聯繫,再相遇時已經大學,Sam在哈佛而Sadie念麻省理工,因緣際會他們聯繫上,最後在Sam的堅持下他們一起做了遊戲,並加入了另外一位好朋友馬克思擔任製作人。
兩人大學還沒畢業還不到25歲就因為合作設計的電玩遊戲爆紅,年輕、才華洋溢、成功富有,未必能讓人免於野心或遭到背叛的煎熬,成功給他們帶來了名氣快樂悲劇欺騙,當然也有某種永恆的意義。這個故事橫跨了三十年,從東岸到西岸,在書裡面探討了亞裔混血兒的身份認同,誤會,背叛,愛與被愛的追求。
我覺得這樣介紹也很難描述的書中的感覺,分享幾段我在書中喜歡的部分,更多的內容歡迎大家可以去看這本書哦!
“世上有你我這樣的人,我們經歷過糟糕的事情,卻得以幸存。我們的個性很堅韌。但世上也有你朋友那樣的人,對於他們這樣的人,我們必須格外溫柔以待,否則他們就會受到傷害。”
在Sadie一覺不振的時候,Sam想著該怎麼安慰朋友,但他不知道該怎麼做,於是詢問好友馬克思的意見,馬克思問他,他是你很好的朋友對不對,Sam回答說,以前是我最好的朋友,可是我們吵架了,馬克思回他說,那我建議你繼續去他公寓找他,如果是我的朋友我就會這樣做,但山姆回他說我覺得他不希望我去,我沒辦法待在不歡迎我的地方,馬克思說,那並不重要,這樣做不是為了你,你就每天出現一下,確認他的狀況。
山姆又說,如果他不跟我講話怎麼辦,馬克思回,讓他知道你在就可以了,你也可以帶餅乾,帶書,帶電影去看,培養友情有點像是在養電子雞。
另外還有一段是書中在說有關於一起玩遊戲的部分:
陪另一個人玩,這風險可不小。這意味著你要敞開自己的心扉,暴露自己的內心,直面受到傷害的可能。對人來說,這樣做的意義之重大就跟狗兒把肚皮朝向你一樣一儘管你有能力傷害我,但我知道你不會那樣做的。這就像狗把你的手叼在嘴裡,卻從不會真的咬下去。一同玩需要充足的信任和愛。
其中一段Sadie的奶奶在跟他說,他似乎不應該隱瞞Sam一些事情的時候,他奶奶說到:
但我必須告訴你,施捨你的人絕不會成為你的朋友。人是不可能從朋友那裡獲得施捨的。
” 我沒從這個角度考慮過。”莎蒂說。 弗蕾達撫摸著莎蒂的手說:“我的莎蒂,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道德方面的妥協,無法逃避,但我們還是應該盡自己所能,避開比較容易避免的那些妥協。
玩家都可以選擇重新開始遊戲,但玩家水遠無法在第幾關。要想“勝出”,就必須接受這個現實一在有些比賽中,你永遠無法獲勝。
她忽然明白了這些門的意義:它象徵著你離開一個地點,前往下一個地點。 她又走過了一扇門。莎蒂忽然想起她曾以為有了《一五漂流記》,自己就永遠不會再失敗。她以為自己已經抵達了目的地,但生活水遠處在通往目的地的路上,永遠有下一扇門要穿過。(當然,直到不再有下一扇門為止。) 她又走過了一扇門。 究竟什麼才是門? 一扇門,她心想,是個通道,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可能,穿過一扇門,是重新認識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的一種可能。 走到鳥居通道的最後一扇門時,她覺得心中有了定論。《雙面人生》失敗了,但這並不是結局。長長的鳥居通道中間有一連串空當這部遊戲只是其中的一個空當。
這幾年出現了很多小說,提到了許多亞裔族群的身份認同在北美都非常紅,像是《沒有媽媽的超市》Crying in H Mart,以及最近超紅的Yellowface等等的,我覺得很開心,透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人瞭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有了更多的了解才能夠互相包容,因為其實在國外或許有時候會感覺到跟其他種族相比,亞洲人是相對內斂的,要怎麼為自己爭取,或許一直都是一個議題,但是有時候不一定每個人都擅長大聲地去宣揚自己的理念,爭取自己的權益,而這些作者透過書寫,讓更多人看見亞洲的文化,我覺得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另外在書裡面我自己很喜歡的一個部分是,他也提到了很多有關於性別,Sadie在大學的時候跟他尊敬的教授發展成戀愛關係的這個部分,作者也描述的讓我很深刻,因為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剛好那時候是台灣MeToo浪潮的時候,而書中寫的故事橫跨三十年,在幾十年前我們都沒有想過原來這樣有錯,原來我們不應該被別人這樣對待,但是其實很多事情只是當時的自己不明白,很開心現在社會越來越進步,或許還是無法避免受到傷害,但至少我們有更多機會去辨認有些東西或許不是愛。